不知不觉间,已人到中年。所幸的是这一路走来,一直都有书相伴。在书中,我尝遍人生的甜酸苦辣,但感受更多的是书籍带来的快乐与力量。与书结缘,乐在其中,妙不可言。
记得大约小学三四年级时,我迷上了小人书。当时租一本小人书虽然只要一两分钱,可因家境不好,我只能“望梅止渴”。每到村里逢集,我就偷偷跑到家庙前的小人书地摊那儿“蹭”书看。杨七郎、赵云、岳飞、杨子荣等英雄人物成了我儿时的偶像。
后来母亲知道后很生气,赶到书摊前将我带走。父亲听到母亲责备我,笑道:“没错啊,爱看书是好事哦!”后来,他总会悄悄塞给我一些零零散散的分币,并嘱咐我:“攒起来用好了……”
姐夫是一名教师,他常给父母说起读书的意义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一年冬天,姐夫来我家,居然送给我全套12本的《岳飞》连环画。我如获至宝,高兴了整个冬天。
随着岁月变迁,小人书渐渐淡出我的视野,但痴迷看书的习惯却一以贯之,滋润着我的人生。
我上初中时就读于镇上的中学,课余时间我常去图书室,漫游在书的海洋中。《苦菜花》《迎春花》《青春之歌》……一本本小说让我如痴如醉。记得有一次熄灯后我躲在被窝里看《高山下的花环》,被值日老师抓了现行,书和电筒都被没收了。次日,语文老师找我谈话:“读书是好事,但要爱惜身体,更要注意方法。”“读书不在多,在于精。”
语文老师还告诉我,《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是我们山东人、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他的青年时代就有很多故事。老师给我讲过李存葆的故事后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名人、一个著名的作家,年轻的时候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淘气,但只要不懈努力,人生的路一定很精彩。这正应了一句名言:只有坚持,才有收获。”他的叮嘱,至今仍让我受益匪浅。
我读师范学校的时候,也是我读书最多的时候。我对文化课不是那么看重,也不想拔尖,所以我有大量时间去阅读中外名著,那都是我以前没有见过、听说过的书。虽然图书室里有上万本书,但我3年间只精读了百余本。我在思考和比较中完成了阅读,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让这些书的内容入脑入心。
读的书多了,总有倾吐的欲望,就像蚕,吃了那么多桑叶、吸收了那么多营养,就要去结茧一样。我开始了读与写的实践,天天写日记,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上师范学校的第二年,我就开始在《临沂日报》副刊发表诗歌了,主编还给我这个青年学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我坚持写作。我总觉得诗歌是激情与青春的产物,我对文学的热爱,源于书、始于诗……
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以书为友,快乐阅读。我喜欢将书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并将每一课的第二课时定位为阅读拓展课:学习文言文,我就给孩子们讲述涉及古代文学的内容,如《论语》《大学》《诗经》《老子》;学习名家名作,如《秋天的怀念》《慈母情深》《故乡》,我就给孩子们谈谈作者的生平遭遇、名家成长的经历、鲁迅杂文的特点、史铁生喜欢散文的缘由,带领他们一起阅读相关的人物传记,了解作品背后的人生。日积月累,孩子们轻松地爱上了语文,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现在的我,涉猎最多的是教育教学专著类的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构建教育新模式》《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等等。我承认自己在专业书籍的指引下得以快速成长,但我依然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大多数时候还是以严厉的面孔出现。“严师出高徒”是我一直遵循的人生信条,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我都会对孩子严格要求。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一副师者面孔,认为孩子得常管教,就像小时候我被母亲管教一样。有时看到孩子惊恐的眼神、不知所措的动作,我会深深自责,却又管不住自己的“暴脾气”。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做事总是急躁?为什么看到的总是孩子的缺点?机缘巧合,我又捧起了《当下的力量》《傅雷家书》《人生脚本》之类的书籍。读过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情绪平和了、期待放低了、允许孩子“做自己”了、不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了。这是一个醒悟的过程,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了。
与书结缘,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我感谢书籍,一路走来,我从中领略了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与书为伴,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它让我提升自己、活在当下,持续成长、不断努力!读书是件幸福的事情,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注定就会与幸福结缘,一步一步迈向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 闵凡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