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张仲景的五个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的不同,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一,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解析】《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虚热气逆之痞证。即使有呕而发热的柴胡证,也不能用了。此痞证虽为虚邪,乃表气入里,寒化为热,但热未实,所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泻其热,兼佐辛甘以补其虚,不必攻痞而痞自散,所以方中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二,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用法】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解析】《伤寒论》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此证为发汗后,不是误下之过,但其人平素胃虚,余热乘虚入里,以致胃中不和,谷物不化,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水气不行,故腹中雷鸣下利。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生姜四两而成,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黄芩、黄连泄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三,甘草泻心汤
【组成】甘草12克(炙),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黄连3克。(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效】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
【解析】《伤寒论》说:“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能用下法,用药误下,或成痞,或成利。此证为误下的原因,每日下利无数,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是邪乘里虚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是邪陷胸虚而上逆,此为表里兼病,应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医者认为是心下痞,再用下法,其痞更加严重。可见此痞不是热结,也不是寒结,而是胃虚而邪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重加炙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而成,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6克 黄连3克
【用法】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效】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解析】《伤寒论》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病先下再发汗,本身已经错误,邪热陷入,痞结心下,证兼恶寒,表邪未尽,不可再攻其痞,应当先用桂枝汤解表,外解后,才能用此方攻痞。痞硬虚邪,而用大黄,黄连后人有疑虑。但是不知仲景的用意,仲景用滚烫的水,浸渍大黄,黄连,稍许便绞去滓,仅取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无形之味,是稍取其气味,不用大的泻下。
《伤寒论》说:“心下痞,按之不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脾,然而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表明所结之热尚浅,不可峻攻,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五,附子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黄芩一两(3g),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两(3g)。[1]
【用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二次温服。
【功效】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阳虚热结,心下痞闷,恶寒汗出,脉沉者。
【解析】《伤寒论》说:“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再恶寒,并且有汗出,这不是表不解,而是表阳虚。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消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由此看来,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五方同中有异,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选用得当,均有良好疗效。
静月山人总结五给泻心汤特点: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
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
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
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
五方同中有异,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选用得当,均有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