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困难、无依无靠、无人照料”在困难群众中有一个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他们被称为“特困人员”而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照料服务一直是民政兜底保障的重要责任。
为了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民政部近日印发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重点对认定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涉及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适度拓展了“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
修订后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在原有认定“一、二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一级肢体残疾人”为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二级肢体残疾人和一级视力残疾人”,规定上述残疾人应当认定为无劳动能力。
完善了“无生活来源”的认定条件
认定特困人员“无生活来源”的具体条件是其收入应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根据中央加强优抚安置工作相关文件规定,修订后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明确优待抚恤金不计入申请人收入。
同时,为准确规范界定申请人收入范围,将原表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修改为“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适度放宽了“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认定条件
为切实解决当前地方普遍反映的“以老养残”“一户多残”等问题,修订后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在原认定范围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本人收入低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且财产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7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和残疾等级为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应当认定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适度放宽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覆盖的未成年人范围
修订后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明确“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至18周岁”;同时规定,“年满18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
此外,修订后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将调查核实和审核确认时限均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一步简化优化认定程序,缩短办理时限,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得救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宏猫网立场,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郑重敬告》:本站所有标签带有《广告》的发文均为站外内容,请做好自行辨别,有问题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