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怎么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对“十四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目标远景做出了详尽建议,并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近日,全国多地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特点,通过建立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启动乡村产业建设工程等措施,对十四五期间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清晰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河南:高效种养+绿色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载体
2021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发展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业强县农业强镇,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高效种养业。根据规划,河南省要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将发展到2000万亩、优质花生发展到2500万亩,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将达6500亿元以上。同时,加快构建现代畜牧养殖体系,做强生猪产业,做大草畜产业,做精家禽产业,做优饲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到2025年,生猪出栏量将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5%以上。
加快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对农产品“吃干榨净”,提高转化率,实现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河南省将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发展绿色食品业,延链强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河南省各地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选准适宜的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根据规划,到2025年,河南省60%以上的县都要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要培育出一批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山东: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农业产业扶贫进展成效和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指出到“十四五”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要实现重大突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今后五年,山东将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为重点,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重点在粮食产能大县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鼓励开展吨粮县、吨粮镇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快“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加大种源技术攻关力度,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到2025年粮食产能力争保持在1100亿斤以上水平。
以打造产业发展载体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乡土产业,打造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平台,到2025年,全省创建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000个以上乡土产业名品村。在获批创建苹果、蔬菜两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再重点打造优质畜牧、齐鲁粮油、特色水产等千亿级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以创新赋能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大力培植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冷链物流中心,到2025年,培育打造农产品加工强县50个、示范企业600家。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形成“农业+”多业态竞相发展格局。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十四五”期间,山东将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提升各类主体生产经营水平,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200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1500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稳定在4000家。
四川: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7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勾勒出今后五年四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
其中,针对四川10大特色优势产业——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花卉)、川果(蚕桑)、川药、川牛羊(禽兔蜂饲草)、川鱼,提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农村商贸物流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水平发展都市农业”、“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等措施,以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省级产业强镇 200 个,争创国家级产业强镇 75个 、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10 个,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重点县 10 个。
同时,四川省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做强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 3 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到2025年,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湖北:以“七化”为主线,打造9条重点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湖北农业现代化和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8月6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湖北茶叶、优质稻米、菜籽油、小龙虾、柑橘、蔬菜(食用菌、莲、魔芋)、中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9条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专家团队名单、产业链产业图谱,由8位省领导担任产业链工作专班“链长”,画出了路线图,列出了时间表及工作举措,对之前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进一步量化、细化、实化,以形成有力工作抓手。
当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痛点是大龙头少、难点是大品牌缺乏、堵点是产业链不完整。今年以来,湖北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召开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工作会议,决定优化主导产业布局,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进行强链、补链,加快湖北传统农业由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
未来5年,围绕全产业链提升,湖北农业产业化工作将以“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多元化、国际化”“七化”为主线,形成7个方面22条措施。在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指导”的要求,落实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及其工作专班。由湖北省政协主席、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务副主任、常务副省长及4位副省长担任“链长”,明确链长、联席会议办公室、产业链牵头单位、专家团队的工作职责,建立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当前,湖北农业产业链各位“链长”带头示范,深入调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分链方案。各牵头单位和各市州积极行动,重点围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让更多农民参与融入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全省上下大抓农业产业化的浓厚氛围。
贵州:“五个导向”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2021年1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在贵阳召开,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坚持“目标导向、增收导向、市场导向、绿色导向、问题导向”的发展路径,以此开启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坚持目标导向。要坚定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的目标,充分挖掘发挥山地特色优势,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增收导向。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细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盘活资源。
坚持市场导向。要聚焦优势单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进一步调整优化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创品牌、闯市场、带农户作用。
坚持绿色导向。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生态这条底线,抓好生态资源保护,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零增长”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禁限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维护好贵州农产品这张绿色的靓丽名片。
坚持问题导向。要围绕“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合作经济组织不强、重点工作聚焦不够、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等方面问题,找准短板,补齐弱项,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索创新,再创佳绩。
此外,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于今年2月发布《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措施,打造全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
浙江:“十业万亿”现代乡村产业培育
2021年7月,《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农业多重价值,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现代乡村乡业“十业万亿”培育,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实施“农业+”行动。促进“农业+加工制造”、“农业+休闲康养”、“农业+乡愁文创”、“农业+生活服务”。丰富农产品加工产品,扶持发展养殖、屠宰、配送全链条经营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培育发展200个省级休闲乡村。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发展信息科技、加工销售、文化创意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卫生健康、养老托幼、卫生保洁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实施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强链补链。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逐个产业研究、逐个环节梳理,促进“接二连三”,推动内部融合、功能拓展、业态融合、产城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冷链物流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节点布局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每个乡镇至少布局建设一个生鲜冷冻食品零售网点,形成城市半小时、城镇1小时、农村3小时送达的冷链配送网络,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城镇居民5公里、农村居民30公里以内冷链商品采购需求。支持屠宰企业、物流配送企业构建“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冷鲜上市”供应体系。
推进乡村产业“一县一平台”。研究制定推进乡村产业“一县一平台”政策,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政策体系,强化政策集成、资源整合,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渔港经济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创园、农业科技园等乡村产业平台,建成100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一批乡村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