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的任务是要解决问题的。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因人而变,因人而治,在治理上关键要解决重大问题和现实难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领域,主要是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
人的精神思想问题
人的行为是受精神思想支配的,精神思想是治理之基础。迄今世界上对治理影响最广的是宗教,它深刻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财富观。在我国乡村,地域广阔,类型多样,人们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存在不小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的性质及其增大的原因缺乏正确认识和合理对待,如果有宗教极端思想和敌对反动势力等进行曲解宣传、蛊惑煽动和恶意利用,乡村治理就会产生问题。在治理工作上,必须重视长知识、防渗透、求进步,提高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国家制度的理论认识,开展正确的教育宣传,注重去“等靠要抢”思想、去极端化思想,立公民意识、立勤劳意识、立技能意识等。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还存在对此重视不足、麻痹大意等突出问题,一些重要领域不会管、不敢管和管不好。这是乡村治理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人的社会管理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的行为不仅受他人的重要影响,而且也深刻影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矛盾与冲突都不断深化,社会管理是治理之基本。一方面,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不断深化细化,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促进人与人之间合作或协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必须要有人管、能管住和管得好。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和个人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独立性的提升,个人的发展需求层次会上升,人们对社会管理及政治参与会越来越关注,在管的方式上必须创新。这对乡村治理提出重大挑战。在治理工作上,必须强领导、有创新、提能力,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农村基层组织、治理单元和管理机构改革等。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还存在组织管理不力、治理无效低效等问题,包括组织变革滞后、治理单元结构不适应和治理方式落后,一些重要事务没人管,一些重要区域缺人管,一些突出矛盾问题无法及时化解和解决等。这是乡村治理需要解决的基本性问题。
人的公共服务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的行为不仅是需求驱动的,而且是投入驱动的,公共服务是治理之需要。一方面,现代社会是高效率社会,这种高效率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多为基础和条件的。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人的需求很多并且多样化,这些需求最终要用投入来满足,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而这种投入资源是稀缺的,它无论对个人,对单位,还是对国家都是如此。在我国乡村,不仅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发展差异化和多元化,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现实的、迫切的和多种多样的,发展公共服务需求强烈,但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是有代价、有成本、有费用的,现阶段还不能完全由政府包揽下来,需要农民组织起来自我服务。在治理工作上,必须引导好、建机制、拓渠道、增获得感,要对公共服务进行分类分级,强调社会共建,鼓励多元投入,讲求因地制宜,实现逐步发展。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还存在引导不够、机制不完善、服务缺位、老百姓不满意等问题。一些村庄对政府有等靠要思想,在组织上缺乏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沟通民意和民主办事的机制,了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和真实诉求不足,不重视分类分级和多元投入,提供服务观念落后和方式传统,不仅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还影响社会关系改善。这是乡村治理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 秦中春
摘自《管理世界》文章《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