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含义理解:
底线即最下限,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和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守之则安稳,越之则危险。
底线思维方法是客观研判最低界限、设定最低目标、注重堵塞漏洞、防范潜在危机,立足最坏情况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法。
摘录好的文章警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个很紧要的领导艺术。只有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和国内面临的矛盾和风险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我们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
“底线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 文摘报 》( 2013年03月19日 06 版)
“底线思维”是一种符合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做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它强调从最坏处着眼谋划工作,着力避免被动局面,着重掌握工作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底线思维”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令人勇于面对事实并接受出现的最差情况;“底线思维”立足全局、突出重点,让人明白什么对己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善于取舍。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方法
吴家庆 2019年07月18日08:07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领导干部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的能力,“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即最下限,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和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守之则安稳,越之则危险。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是问题导向型思维。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考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中总结出来的。“要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坚持底线思维,推动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中的问题,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比如,强调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针对的就是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中出现的拿容错当“保护伞”、搞纪律“松绑”等问题。
底线思维是防控风险型思维。新时代我们党还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方面的挑战,“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底线不保,风险即至;缺钙得“软骨病”,则难御风险、难控风险。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防止“缺钙”,而且要坚持“补钙”,还要促进“钙吸收”,用坚定理想信念练就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险考验中无所畏惧的“金刚不坏之身”,为更好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准备。
底线思维是积极发展型思维。底线思维既要求领导干部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更要求领导干部摒弃被动的惰性思维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领导干部既要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又要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在绿色中国建设方面,领导干部既要牢固确立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又要扎实推进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廉洁自律方面,领导干部既要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道德底线,不碰法律红线,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