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虎站,位于商河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三十公里,现为商河县韩庙镇买虎站村。该村历史上曾经设立古代商河驿站,村名也由此而来。驿,驿站也。驿站是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一般设有公馆院、驿舍、马号、车房、驿仓、伙房等,均派有驿卒驻守,有的驿站还设有军号,驿站由驿丞掌管。
驿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交通、信息生命线。在古代,由于交通落后,信息不便,邮驿是传递信息的最主要方式。传递信息和发放官文的脚力就是快马,称为驿马。因驿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有限,所以需要在沿途设立许多站点,让相关人员吃饭休息,给驿马喂草喂料、饮水歇脚。如果有特殊情况,如边关军情紧急,则歇马不歇人,在驿站快速更换驿马疾行,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将官文、情报或物资送达目的地。
后来这种站点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或物资存放的驿站,既有传递信息和邮件的功能,又有官方接待职能,有的还是地方军事城堡。可以说,驿站在古代兼具现代通讯、接待和军事基地的功能,多设置在官道的重要节点处,相似于现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一般也是当地区域性的交通或经济中心。
买虎站就是当时商河县东北乡区域经济中心,也是古代燕京通往山东及东南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据明《商河县志》记载,县域内有十八市镇,买虎站位列其一。
古代民间的邮件传递也是以驿站为枢纽,近联村居,远接异乡,传递信件通讯地址多以驿站为地标,如当地多写为“山东省商河县城东北六十里买虎站南三里村亲启”或“买虎站东四里村亲启”式样,这样方位明确,地址清晰,便于投递。
买虎站村何时起源已无据可考。相传,买虎站最早叫哙陵庄,村西南不远处的西汉古墓是秦末汉初名相樊哙的陵墓,哙陵庄就是因为看护樊哙陵墓而得名。
关于买虎站名字的由来,“先有买虎,后有站”。该村庄地处交通要道,迁居、经商人口不断增加,村子规模渐大,因南来北往商贾、通联人员需要,客栈应运而生,后来逐渐发展到十多家。在该村做皮毛生意的安徽籍商人买办成曾把从东北贩运的老虎存放在一家客栈里,从此这个客栈名气大升,声名远扬,过往的旅客行人相互招呼:去哪家客栈住宿吃饭?都说去买姓存放老虎的客栈,时间长了就把该客栈叫成了买虎栈。后来,店名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村名,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驿站的设立,买虎栈演变成了买虎站。
关于驿站的设立,据明清《商河县志》《商河县乡土志》:“永乐间成祖迁都北平,时漕渠未疏,商河为两京通衢,添设二驿”。“商河驿,在城东北六十里,永乐二年设”。“出城而北稍迤东行十里,有村名刘万滋家,又十里为路家庙,北过笃马河,无水,又十里为李家集,又十里为小店子,又十里为北李家集,又十里为买虎站,北入乐陵县界,为通庆云县之路”。根据明清商河县志记载的方位、距离,以及民间有关买虎驿站的传说,商河驿设就是在买虎站。
买虎站最初居民是汉民,明万历年间,有回族人陆续来到这里做生意,并在村南定居下来,这样汉民居住在驿站周围及北边,称站北,回民居住驿站南边,称站南,形成北汉南回共同居住的村庄。
也有传说,明末清初,买虎站村的李员外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其膝下有一个女儿,长的眉清目秀,如花似玉,是当地有名的漂亮姑娘。此事被外地的一个响马知道了,响马几次托人提亲,都被李员外断然回绝。于时,这位响马就起了歹心,在一天深夜,纠集了几个人,趁着夜深人静,把李员外的女儿抢走了。
当他们行至崔家道口杨氏清真包子铺吃饭时,老板杨茂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杨茂芝智勇双全,侠义心肠,好抱打不平,人称“杨大侠”。杨茂芝兄弟俩一顿拳脚把响马几个人打跑了,救下了李员外的女儿,并连夜将李员外的女儿护送回了买虎站。
李员外深感其救女之恩,盛邀杨茂芝老板到买虎站定居,赠住房,送土地,还特意为杨茂芝修建了包子铺,买虎站自此有了回民居住。据说与汉民住房紧连的杨家胡同就是当年李员外赠送给杨茂芝的住处。这一传说也诠释了汉回人民群众仁与义的故事。后来杨茂芝又邀请其董氏、张氏
亲戚来买虎站定居,从此,回民居住人口越来越多。根据清《商河县乡土志》:到清光绪三十三年,回民人口达到七十五户。
买虎站村庄坐落地势较高,四周低洼,为南北长方形建筑布局。商河驿因路而设,村居多沿路排列,一纵一横“十字”型街道构成了村庄的主要交通干道。主干道南北大街平直宽阔,足有二里多地长,村庄东西大街略窄,多条东西方向巷陌胡同呈“非”字状在南北干道两旁次序排列,方便居民、旅客出行、运输。村里大街两旁店铺鳞次栉比,车队密集,商旅殷盛,号称商河县的“济南府”。
客栈最盛时就达十八家之多,还有众多的酒肆、宰坊、包子铺、馒头坊、皮毛店、布衣店、日杂铺、当铺、戏院等,汉民制作的白酒、签子馒头、糖油果子、豆腐皮,回民制作的呛面锅饼、手抓羊肉、油香、盒子最为有名。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远近闻名,逢四九日大集商贾云集,贸易兴隆,辐射半径达二十余公里。上世纪初期受战争影响,商业凋零,六十年代后期,大集从买虎站迁到韩庙镇机关驻地韩庙街,商贸更是日渐清冷,现在全村尚不足十家百货超市、饭店等商铺。
解放前,买虎站有几家酒坊烧制白酒,产品以“劲冲、纯香”而闻名乡里,人称“站酒”,四乡八邻村民逢年过节、红白大事多以此招待亲朋好友,据说还一度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地处冀鲁边抗日革命根据地腹地,曾作为八路军的庆功用酒。据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萧华曾品尝过此酒,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上世纪七十年代,买虎站村、小买虎村分别恢复白酒生产,如今“林贡栈”白酒已经成为当地知名品牌白酒。
买虎站村庄外围是护村河,南北、东西大街出入必须途经护村河桥,这在以前的战乱时期非常有利于村庄安保。村内有乐善学堂,可供孩子上学读书,这也是当地方圆十里内唯一的一处学堂。村庄四面有庙,村南是药王庙,村西是土地庙,村北是娘娘庙,村东是观音庙,寄托了善男信女的美好愿望。
现在这些古迹早已湮没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只在村四周孤独的水洼,微风之中飘起一波涟漪,仿佛诉说着当年的恢弘气势和如今的落魄与寂寞。买虎站村南头有座清真寺,始建于明末,几经战火重修,2019年新建中式礼拜大殿,宏伟壮观,宽大明亮,这是回族村民超度、祈祷的宗教场所。
买虎站村东、西一里地处各有一个村庄,根据地理位置分称为东小庄、西小庄,两个村庄人口都不足百人,村东西大街直通这两个村庄。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小庄村被扫荡的日本鬼子烧抢一光,村民不得不迁居,投亲靠友,分别到买虎站北街和村西北的樊家屯村居住,目前,西小庄村的遗址仍在。
在买虎站北三里,有村庄叫小买虎,相传买虎站一林姓客栈老板在此建立酒厂,后来从买虎站迁居来的人口越来越多,于时,成立新村,故村名小买虎。在买虎站正南方还有三座大庙——韩家庙、刘家庙、雹全庙,距离买虎站分别是三里、六里、九里,也是远近闻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的进步,特别是电报、电话等新型通讯方式的发展,驿站的作用日渐式微。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驿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风雨驿站,往事千年。商河驿是凝固的历史,包含着深厚的底蕴,承载着商河县的记忆。虽然驿站、古居、护村河、老树、庙宇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现已荡然无存,驿站的遗址也无从可考,独特的驿站文化也黯然失色,昔日古朴典雅的古风村庄也被现代气息所更替,但是有关买虎驿站的故事传说仍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也给买虎站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买虎站解放前隶属商河县九区,商河县九区东与惠民县毗邻,东北与阳信县相连,北与乐陵市接壤,特殊的区位环境、纯朴的民风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使这里成为冀鲁边抗战和解放战争的重要区域,从而成为商河县的“红色革命老区”。
萧华上将曾多次到商河县九区指导抗战工作,到买虎站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抗战情况,听取群众对抗战工作的意见,召开座谈会,宣讲抗战形势,发动群众,保家卫国,全面抗战。买虎站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前,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组织南下,抗美援朝,为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在的买虎站,经过七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望去,白墙红瓦民居相衬,绿树红花美景共映,清真大寺高耸挺拔,美丽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那嘈杂入耳的鸡鸣犬吠声、掺杂着悠长乡音的小商贩的吆喝声、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的欢笑声、具有民族特色的鼓子秧歌的铿锵声,充满了现代农村田园的生活气息。
买虎站,就像一位饱经世事沧桑而又焕发青春的老者,徘徊在孤独寂寞与热烈欢快之间,咪着一双慈悲期盼的眼睛,注视着后辈子孙热腾腾的世俗烟火,诉说着买虎站的历史与故事,期待着社会各界的关注,等待撩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进入新时代,买虎站人民群众在中共商河县委商河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谋划新农村的发展。作为历史古村,应抢抓机遇,在抓好产业、人才、环境、组织振兴的同时,更应大力抓好文化振兴,突出买虎驿站的文化特色,对其故事传说进行抢救、保护与挖掘,围绕古代邮驿、商河驿、驿站故事、驿站文化、买虎站的复兴等,再现商河驿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再现中国古代社会邮驿、军事、交通的变迁历程,打造买虎站乡村振兴的独特亮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文明、富裕、和谐、团结、美丽的新型驿站社区将会展现在大家眼前。
夕阳西下,霞光万道,落日余晖笼罩的买虎站村光彩四溢,沉浸在这醉人的美景中。恍惚间,“哒哒哒”,一阵阵急促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那身着古装的邮役伏在驿马背上,衣袂飘飘,仿佛穿过了漫长幽深静谧的时光隧道,从商河驿岁月深处飞奔而来,又风驰电掣的驰骋在通往高丘驿的邮驿大道上,演绎着飞马传驿的历史故事……
==作者简介==
李东武,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人,商河县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工作之余,喜欢写作、打太极拳、旅游等,尤其对三农问题、传统历史文化、太极拳文化、茶文化等有较多的研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