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者寻亲记
2022年年底,普陀区桃浦镇一空置店铺门前,正在巡逻的普陀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名男性流浪乞讨人员。经初步沟通,工作人员发现该人疑似语言障碍,且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发育迟滞,同时身上未携带任何有效身份证件,因此将他带回了站内开展救助。经过多日甄别询问,男子始终未能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工作人员在尝试多种方法无果后,将其移交给市救助管理站开展进一步甄别寻亲。
为尽快帮助该名失语者回到家人身边,市救助管理站及时成立由站领导挂帅的甄别寻亲攻坚专项小组。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攻坚小组做了许多努力,工作人员多次重访发现地、数十次带领该失语者走访附近的街道和居委、四次探访沿街热心市民。此外,攻坚小组还先后运用查阅历年寻亲公告信息、联系“今日头条”进行寻亲推送、拍摄人脸和采集DNA样本进行比对、委托社会寻亲公益组织发布寻人等方式为其找寻家人,但均无结果。
在运用多种常规甄别手段无果后,攻坚小组决定调整工作思路,打破常规手段,力求突破。转机发生在一次攻坚小组案例讨论会中,市“民政工匠”唐怀斌突然灵光闪现,他提到自己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件是利用父系Y染色体DNA比对技术找到犯罪嫌疑人,Y-DNA鉴定虽然是一项亲子鉴定技术,但如果DNA信息是来自男性,那么通过这一检测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家族姓氏,既然我们救助的这名失语者恰好是男性,不妨用这个方法碰碰运气。站领导当即同意唐怀斌的提议,会议一结束便安排工作人员与公安对接。
这是市救助管理站首次运用这项先进技术进行寻亲。2023年4月初,工作人员重新采集了男子的DNA提供给公安部门进行Y-DNA染色体比对。一段时间后好消息传来了,在市公安部门倾力协助下,工作人员提供的样本比对出了数个高度吻合的样本并最终获得了唯一样本信息,很快工作人员便成功联系上该失语者的家属,帮助他与亲人再次团聚。
DNA鉴定一锤定音
2023年6月,市救助管理站“民政工匠”唐怀斌同志带领徒弟周敏前往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甄别一名疑难受助人员。该人约六十多岁,疑似患有老年痴呆,他自称叫“吴民”(音),小学文化,在外流浪多年,只能写一些简单字样。结合该人笔迹,唐怀斌推测其姓名应该为“胡明”;后又运用“甄别寻亲十二法”中的口音特征辨别法,初步判定其为江苏省苏北地区人;同时结合其聊天中提到的“南渡”一词,查询到在江苏省溧阳市下辖确有一个南渡镇,至此基本可以判定该人为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镇人。但在接下来的询问中,该人始终无法说清具体村名,线索暂时中断了。眼见该人逐渐不耐烦,周敏决定先拍摄下他的正面照片和唐怀斌询问其老家地址的视频,以求回站重新分析线索时能有新发现。
从医院回来后,周敏与溧阳市公安部门和南渡镇人民政府取得了联系,请他们协助甄别该人身份。经多次发送视频和使用方言通话,对方认为该人口音上与溧阳方言高度一致,但表示也实在无法通过这些交流获取更多有效信息。鉴于此,周敏决定先将该人寻亲信息定向推送至溧阳全市。
当晚十点,一名溧阳市南渡镇热心市民来电,称该人疑似当地失联十多年的村民叶跃民(明),工作人员立刻联系户籍地工作人员,并通过对方的帮助顺利联系上了叶跃民(明)的家属。经视频通话,叶跃民(明)家属表示该人确有可能是其失踪多年的弟弟,但由于离家多年容貌有变,没有十分把握,与此同时,该人始终无法辨认出视频中的亲戚。
为确保寻亲结果真实可靠,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决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甄别。工作人员采集了该人与叶跃民(明)家属的血样进行DNA比对,最终报告出来,确认了该人正是失联十几年的叶跃民(明)。
上述两则案例均运用了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助力寻亲路。在科技的助力下,救助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帮助受助人员更快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这两则寻亲成功的案例还展现了多部门合作的成果,救助管理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打通壁垒,形成横向联通、纵向互动的工作格局,实实在在想方设法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推动救助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